屠貝克引述報導指出,美國政府可能不會支持有外國企業主導的方式經營英特爾美國晶圓廠,看看鋼鐵業的併購案下場就可得知,同時,台灣人也在擔心台積電的先進技術會不會就此外流,讓其失去戰略優勢。

若從實際面來看,台積電與英特爾的企業文化、經營方式都非常不同,台積電為專業晶圓代工廠,英特爾則是擁有IC設計、晶圓代工以及封裝技術的半導體公司,對台積電而言,接管英特爾的晶圓廠非常耗時且高成本。

由於英特爾未能搭上AI浪潮紅利,在技術上也持續落後競爭對手,使得營收創下10多年來低點,這也與台積電形成鮮明對比。

據《紐約時報》報導,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去年10月法說會上被問及是否對英特爾的投資案有興趣,當時魏哲家直接回答「沒有,完全沒有」,不過,今年魏哲家在法說會再度被問及與英特爾相關的問題,魏哲家回答「他們是很好的客戶,對於台積電的業務來說很重要」,但仍未直接回應英特爾晶圓廠相關問題,報導則是認為台積電高層面對英特爾問題的態度已經轉變。

屠貝克強調,台灣並未偷走美國晶片生意,而是以開創接單生產晶片的商業模式獲得成功,矽谷則是沒有意識到這點。屠貝克認為,川普表現出來的習慣是用關稅來當作談判籌碼,在這案例當中,是要恢復美國製造,但對台灣來說此案不通,因為台積電可能會把成本轉嫁到客戶身上,尤其是輝達、蘋果這兩大客戶。

屠貝克建議,雙方應該找出折衷方案,不要涉及與英特爾建立複雜的綑綁關係,這讓台積電能保有自己的技術優勢,又讓能台積電持續在亞利桑那場區投資,且美國與台灣應該站在對抗北京的同一陣線上。此外,台積電的晶片製造技術支撐AI浪潮,關稅威脅可能會弄巧成拙,台積電可能會付出高額代價,並有失去技術霸主地位的風險,這對於台灣與美國來說都是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