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濟各是史上首位來自美洲與南半球的教宗,也是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他在70多歲時接任教宗,接替退位的教宗本篤,開創了史無前例雙教宗同住梵蒂岡的局面。這段歷史亦成為電影《教宗的承繼》的靈感來源。
片中,時任樞機主教的伯格里奧(Jorge Mario Bergoglio)想向本篤十六世請求提早退休,飛往教宗的避暑別墅面見。本篤認為伯格里奧提退休,是對教宗權威的挑戰,兩人遂展開關於教義的辯論。本篤主張教義與傳統,而進步派的伯格里奧則希望教會現代化。這場會面雖然是虛構,但兩人的中心對話是基於對兩位教宗平時言論與思想的大量研究,並加入兩人各自的歷史背景與生平描述,讓故事高度還原。
尤其是片中描繪方濟各過去在阿根廷的段落,許多場景便是在真實地點拍攝。據編劇麥卡頓(Anthony McCarten)透露,片中看到方濟各決定成為神父的懺悔亭,便是他人生重大轉折所發生的那個實際地點。他說:「這些地方是真實的。我們不只是虛構場景,而是走進歷史的現場。」

呈現兩教宗對比與方濟各黑歷史
麥卡頓還提到,他不只從人物研究出發,也賦予兩位教宗象徵性的角色。他表示:「這個故事其實是一場神學辯論的擂台,是我創作的機會,讓一位保守派(本篤)與一位自由派(方濟各)在思想上展開拳擊比賽……但到了某個時刻,他們意識到爭論不休、彼此不傾聽,其實毫無幫助——這只會讓你更深陷在自己的偏見之中。」
故事中有不少地方,呈現兩位教宗的對比。例如本篤對伯格里奧說:「你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批判。你的鞋子也是一種批判。」伯格里奧驚訝問:「你不喜歡我的鞋子嗎?」後來我們看到,當伯格里奧當選教宗後,拒穿紅皮鞋,選擇保留自己原本的鞋子。這是兩人之間的一大象徵性差異,且是真實存在的:本篤因為自己的穿搭風格飽受批評,包括紅鞋(外界一度誤傳為 Prada),《Esquire》甚至將他列入 2007 年最佳穿搭榜中的「最佳配件男」,與 Scooter Libby 並列,對一位教宗而言並不體面。
教宗自16 世紀中葉起便改穿白色法衣,惟仍保留紅披肩、帽子與鞋子。方濟各自任職第一天起便穿著黑鞋,有傳聞說他參加教宗選舉時鞋子破舊到朋友幫他買了新的。他拒穿紅鞋不只是因為個人謙遜的生活風格,也是對教會傳統的無聲抗議。
不過,雖然電影的歷史背景與兩位教宗的生平細節在大多數情節中都是真實的,但像他們一起看足球比賽這樣的逗趣場面,其實是編劇的戲劇安排。
《教宗的承繼》迷人之處,不僅是兩位教宗的生平與思想,透過兩位演技精湛的實力派巨星演繹,也讓觀眾看到伯格里奧不算光采的過去,包括他在感受到主的召喚後,拋棄已論及婚嫁的情人;他在1976年軍政府掌權時擔任阿根廷耶穌會的領袖。他曾被控與軍政府合作,或至少未曾明確反對該政權對政治異議者(包括天主教神父)的迫害。這段歷史在片中被戲劇化地呈現,也讓伯格里奧形象添加了複雜性,但電影整體上仍對他持同情態度,描繪伯格里奧內心的煎熬與痛苦。

梵蒂岡官員曾索DVD
飾演教宗的普萊斯曾出演《巴西》、《權力遊戲》與《王冠》。他在威爾斯以長老教會信仰成長,但對方濟各教宗產生深刻共鳴。他表示:「這位教宗是第一位讓我覺得他在對我說話,也是在對數百萬像我這樣的人說話的教宗。他所談論的不僅是教會,而是整個社會,包括氣候危機、經濟危機、難民危機……他關注的這些議題對我意義重大,所以我對他充滿同理心。能夠扮演他,對我來說是一種恩典。」
為了該角色,普萊斯必須學會說西班牙語——還要帶有阿根廷口音——以及義大利語。但要長得像教宗方濟各,對他來說完全不是問題。他笑說:「感覺我好像一輩子都在為這個角色做準備。到底是他像我,還是我像他,我也搞不清楚了。」他與霍金斯都以該片獲得奧斯卡演技獎提名。
普萊斯更透露,電影上映前曾在羅馬舉辦特映,並邀請梵蒂岡官員觀賞,結果他們對電影反應熱烈,甚至還請求索取DVD,想讓現任教宗觀看:「我們在羅馬辦了一場放映會,邀請了梵蒂岡的成員參加。我們事後與一群神父、一位主教和一位紅衣主教交談,他們都表示喜歡這部電影。其中一位與方濟各與本篤都關係密切的紅衣主教,還希望能帶一張DVD去給方濟各觀看,因為他覺得方濟各會很喜歡這部片子。」《教宗的承繼》可在Netflix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