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通訊及科技快速的演進,過往粗糙的詐騙老哏也持續進化,其中「猜猜我是誰」類型的詐騙近期出現新變形,由於此類傳統手法多為詐騙集團隨機撥打電話,假稱為親友但又刻意不具名,藉由寒喧裝熟取得被害人信任。

如今刑事局發現,詐騙集團會進一步鎖定年長的特定目標,以未知來電假冒子女或其他親人,謊稱手機遺失、門號更換,要求家人以LINE搜尋其新號並加為好友。更甚者,詐騙集團會仿造子女的LINE全名或暱稱與家人通話,等被害人卸下心防後,再以急需用錢為由要求匯款,導致長者或家屬蒙受財物損失。

熱門新聞:日料吃到飽《旭集》台南店剛開幕就出事! 一家四口上吐下瀉衛生局調查中

上(6)月初,中部地區一名陳姓婦人接獲一通未知來電,對方自稱為她的兒子「高小明」(化名,約40歲),並稱因手機遺失已重新申辦門號,要求陳婦透過LINE搜尋其新號並重新加為好友。

陳婦起初覺得來電者的聲音與兒子相似,且LINE名稱與兒子「高小明」相同,便未多加懷疑。當日上午,對方即以家中裝潢急需資金應付廠商為由,向陳婦周轉借款新臺幣39萬元,並提供一組帳戶要求匯款,陳婦信以為真,親自前往銀行臨櫃辦理匯款;當日下午對方再度以資金不足為由,請求陳婦再匯一筆款項至另一組帳戶,陳婦再次照辦前往銀行匯款,所幸對方第二次所提供帳號被列為警示帳戶,銀行行員察覺有異後即時攔阻匯款,並提醒陳婦可能遭詐,陳婦這才驚覺受騙。

 

詐團偽冒陳姓婦人的兒子加LINE,進一步用諸多藉口借錢。翻攝畫面
詐團偽冒陳姓婦人的兒子加LINE,進一步用諸多藉口借錢。翻攝畫面

刑事警察局指出此類假冒親人要求借款的詐騙,常以年長者為主要目標,詐騙集團除掌握親屬完整姓名外,亦可能濫用AI技術變造聲音,使受害者誤信來電者即為子女,進而落入陷阱。

刑事警察局提醒,進入AI時代,平時應與親友建立「通關密語」,作為驗證身分之用,倘若接獲親人聲稱換號碼、要求重新加LINE或匯款等訊息時,務必透過其他聯絡方式(如舊手機號碼或聯絡其他親友)再次確認身分,切勿輕信單一管道。如在對話過程感到任何異常,應立即切斷與對方之連線,並撥打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查證,以保護個人財務安全。

全民一起來打詐